鄭開大道開通后不久,一場國際性馬拉松賽事應(yīng)運而生。
十多年來,源起于鄭開大道的鄭開國際馬拉松,見證并促進了鄭州、開封兩座城市的融合發(fā)展。
從鄭開暴走族“會師”中牟縣到萬人簽名呼吁舉辦馬拉松
2006年11月,鄭開大道正式開通,兩座城市的“距離”因此越來越近。
當(dāng)時,路上車輛不算多,鄭開大道被鄭州、開封兩地的暴走族“盯”上了。
“每天都有很多人組團暴走。”開封暴走族劉娜回憶,鄭開大道開通初期,鄭州、開封暴走族分別從兩地出發(fā),然后在中牟“會師”,大家有說有笑,不亦樂乎。“很多人走不動了,就躺在路邊休息。”
與此同時,在鄭開大道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早在鄭開大道開通3個多月前的2006年8月,網(wǎng)名為“半月大哥”的王向陽和網(wǎng)名為“隨風(fēng)緣”的鄭勁松,就在網(wǎng)上發(fā)布了“關(guān)于舉辦鄭汴國際馬拉松比賽的倡議”帖子,很快引起鄭州、開封兩地網(wǎng)友呼應(yīng)。
在兩地政府支持以及媒體幫助下,網(wǎng)友舉行了萬人簽名,兩地越來越多市民開始支持在鄭開大道舉辦馬拉松。
2007年2月15日,鄭開國際馬拉松正式得到批準(zhǔn),成了兩地民間深入溝通的紐帶之一。
和鄭開大道一塊發(fā)展的鄭開國際馬拉松,報名人數(shù)越來越多
與很多國際性體育賽事不同,鄭開國際馬拉松一開始走的就是市場化路線。
“第一屆投入了500萬元,但招商卻寥寥無幾。”回憶起鄭開國際馬拉松成立初期的情況,河南省田徑協(xié)會會長、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組委會執(zhí)委會主任劉斌直言“太不容易了”。
“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大家對馬拉松的了解程度太低。”劉斌稱,盡管網(wǎng)友熱情很高,但真正發(fā)展成賽事并非易事。不僅僅是市民不了解馬拉松,很多企業(yè)也對這場賽事的前景持觀望態(tài)度,直接導(dǎo)致組委會入不敷出。
“好在我們堅持了下來。”劉斌表示,得益于鄭開大道帶來的鄭汴一體化發(fā)展等因素,鄭開國際馬拉松取得了飛速發(fā)展,已成為全國金牌賽事。
據(jù)統(tǒng)計,鄭開馬拉松至今舉辦了14屆(2020年因疫情停辦),參賽人數(shù)第一屆5600人、第二屆8700人、第三屆1.6萬人、第四屆2萬人、第五屆2.6萬人、第六屆3.6萬人、第七屆3.9萬人、第八屆4.7萬人、第九屆4.7萬人,自2016年第十屆起均為4.9萬人。這是為了限制參賽人數(shù),鄭開國際馬拉松全程和半程賽事都需要進行抽簽,實際報名人數(shù)持續(xù)不斷增長。
招商也容易了許多,劉斌介紹,目前鄭開國際馬拉松冠名權(quán)成為“香餑餑”,很多知名品牌搶著要。“鄭開國際馬拉松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天一天看著它長大,無論將來遇到多大困難,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劉斌說。
鄭開大道上那些故事與回憶:因鄭開國際馬拉松而改變的命運
鄭開國際馬拉松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人參賽,每個選手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鄭開大道開通之際,開封市民李軍英已經(jīng)37歲,面臨著人生重大轉(zhuǎn)折點,“那個時候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下海經(jīng)商。”在李軍英原本的認知里,商海如“戰(zhàn)場”,她擔(dān)心自己堅持不下來。
就在這個時候,鄭開國際馬拉松即將舉辦的消息傳到了李軍英耳中。思前想后,她把命運的賭注押在了這場馬拉松上。“我跟朋友說,要是能跑下馬拉松,就說明我有足夠的意志力,也就能夠在商海中堅持下來。”李軍英說。
第一屆鄭開國際馬拉松的舉辦時間是5月,天氣有些炎熱,全程頂著太陽,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李軍英拼盡全力跑完了全程。“跑完馬拉松后,我的信心完全堅定了下來。”李軍英開啟了創(chuàng)業(yè)模式,也徹底愛上了馬拉松,不僅“跑”到全國多地,鄭開國際馬拉松更是一屆也沒錯過。她還成了鄭開國際馬拉松榮譽跑友,并擁有自己的固定號碼“977”。
鄭州跑友賈國強也擁有專屬號碼“828”,“我至今記得,2007年第一屆鄭開國際馬拉松的起點,是鄭開大道第076號燈桿。終點在開封金明廣場。”每一屆鄭開國際馬拉松,賈國強都不會錯過,這條“直線”馬拉松賽道,承載了他太多回憶。
鄭州跑友張曉也是鄭開國際馬拉松“發(fā)燒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輕小伙,推著嬰兒車帶著不到1歲的孩子一塊跑馬拉松。還有一對情侶跑完馬拉松后,男孩拿著獎牌單膝下跪向女孩求婚,“這就是馬拉松精神,并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種拼搏,是一種延續(xù),是一種信念。”
馬拉松見證了沿線的發(fā)展“兩座城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2007年,第一屆鄭開國際馬拉松舉辦時,22歲的劉旭東便成為組委會競賽部工作人員。“當(dāng)時我主要負責(zé)報名接待工作。每個細節(jié)該怎么做,都得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劉旭東已成為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組委會競賽部部長,見證了鄭開大道沿線十幾年來的變化。
劉旭東介紹,鄭開國際馬拉松舉辦初期,鄭開大道兩旁行道樹剛種植不久,大部分路段外側(cè)是一望無垠的田野。“現(xiàn)在鄭開大道兩側(cè),行道樹已經(jīng)非常茂密。”劉旭東稱,鄭開大道兩側(cè)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變化是“肉眼可見”的。
劉斌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馬拉松比賽途中需要設(shè)置很多休息點、物資補給點,早期舉辦鄭開國際馬拉松比賽時,用電是一道難題。隨著鄭開大道沿線快速發(fā)展,用電難題迎刃而解。“沿線的企業(yè)、小區(qū)多了,只要跟人家溝通好就行,既方便又安全。”劉斌說。
很多資深跑友也在年復(fù)一年的參賽過程中,見證了鄭開大道兩側(cè)的變化,以及兩座城市的融合發(fā)展。
“感覺兩座城市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張曉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10多年來,他感覺鄭開大道沿線許多地方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框架也在不斷拉大。
在很多跑友看來,鄭開大道拉近了兩座城市的距離,促進了兩座城市融合發(fā)展。而鄭開國際馬拉松,則促進了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兩地市民心中扎根。“身邊越來越多人參與進來。”李軍英說,最開始她只是一個人參賽,后來身邊的家人朋友跟著參與進來。“現(xiàn)在大家都很注重鍛煉,這是個好事。”(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韓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