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老西安人的記憶里,西安金花飯店在東郊是一個標志性建筑,因為這是1983年建造的第一家中外合營企業(yè),實現了陜西外商投資零的突破。“那時候要是說自己在金花飯店上班,在親朋好友間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年近六旬的西安市民張立英回憶。
38年間,陜西利用外資從無到有,廣度和深度均得到提升。通過大膽利用外資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使陜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克服薄弱環(huán)節(jié),解放和發(fā)展勞動力,優(yōu)化經濟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fā)展。
2021年,陜西以愈加優(yōu)化的外資環(huán)境,始終保持吸引外資的活力,僅今年前9個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yè)234家,同比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76.77億美元,同比增長6.93%,與1983年陜西剛有外商投資相比,增加了不止幾個數量級。
與此同時,陜西外貿進出口也實現從1978年的0.12億美元到2020年的3772.1億元的跨越式增長。40多年來,陜西外貿逐步壯大,產品更加豐富,結構不斷優(yōu)化,貿易伙伴遍布世界。
2011年西安綜合保稅區(qū)設立,陜西建立中國首個內陸港。2013年,“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開通,這條班列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條“黃金通道”。2017年,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掛牌成立,西安國際港務區(qū)成為陜西自貿試驗區(qū)的重要功能區(qū)……新時期,陜西積極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huán),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精準施策,突破“堵點”“難點”,著力暢通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動的渠道。
在中歐班列“長安號”服務中心,從事物流行業(yè)10多年的薛向國正在向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了解波蘭斯瓦夫庫夫寬軌直達班列的計劃發(fā)運情況,并在現場通過手機端進行國聯運單實施訂艙。
薛向國說,他們只需要登錄數字終端就可獲取運價咨詢、訂艙、物流信息查詢、交易結算、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實現從訂艙到發(fā)運、到站的全流程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開放型經濟的發(fā)展,讓三秦百姓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享紅利。
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由3700多人組成的陜西交易團帶來了上百億元的采購需求,從智能及高端裝備到服裝及日用品,從醫(yī)療器械保健品到食品及農產品,從汽車到服務貿易,“陜西進口”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一款能讓物品“變廢為寶”的機器出現在西安街頭,該項目的引進正是第三屆進博會的招商成果之一。以貿促投、以貿促產新舉措,為陜西積極融入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注入新動力,也推動進博會在陜西產生更大的溢出效應。
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對參加第四屆進博會仍然高度重視,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高質量推進工作。本屆進博會,陜西交易團5000余人赴上海參會;18個交易分團深挖項目,力爭會期更多采購成交。這顯示了陜西積極推動開放合作,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動。
從絲博會到歐亞論壇,從廣交會到進博會,陜西始終敞開懷抱,與各方搭建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步入“十四五”,陜西將積極構筑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和商貿物流樞紐,力爭貨物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長15%左右,2025年突破7500億元大關,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經營主體達到7500家,實現總量和主體“雙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