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化 >

網絡文藝評論:不為低俗媚俗庸俗的作品應援洗地

2021-09-22 10:21:15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重視網絡文藝評論隊伍建設,培養(yǎng)新時代文藝評論新力量。我的理解是,這里的“網絡文藝評論”,是專指“網絡文藝”的評論,而不是“網絡上的文藝評論”,即不含對傳統(tǒng)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的網絡評論。網絡文藝誕生較晚但發(fā)展很快,評論卻相對滯后,加強網絡文藝評論亟須找到自己的進階之路。

線上線下兩股評論力量有“在場”與“離場”之別,卻沒有高低輕重之分

互聯網是網絡文藝的傳播載體,也是它的“生產車間”和“存活空間”。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與消費,無論是網絡文學,還是網絡動漫、網絡影視、網絡音樂,乃至網絡聽書、網絡綜藝、網絡短視頻等,無不是在網絡空間完成的。網絡傳媒強大的吸引眼球功能和網絡文藝“生產—消費”一體化的發(fā)展模式,讓線上的網民評論陣地不斷壯大,形成了線上、線下雙線發(fā)展,但線上評論遠遠多于線下評論的現象。

我們看到,在網絡評論區(qū)、書友圈、粉圈、各種互動性App,特別是網絡社交平臺和自媒體,有關網絡文藝的評論遠比以平面媒體為載體的傳統(tǒng)文藝評論來得及時與火爆。大凡熱播、熱傳的爆款之作,都能在網絡評論中得到及時反應。網絡小說《詭秘之主》2020年5月1日完本時,新浪微博話題擁有7.3萬討論量,近5000萬閱讀量,粉絲自發(fā)話題“為詭秘之主打call”閱讀量超1.1億,微博超話擁有1.4萬粉絲,超4000萬閱讀量。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IP大播劇《慶余年》,騰訊視頻播放量沖破67億次……這樣的靈敏反應和評論熱度是可觀的。

不過,網絡文藝評論除了具有及時、敏銳、針對性強、互動性好等特點外,也存在簡單粗鄙、盲從跟風、隨性而發(fā)等局限,甚至會有導向不正、刷分控評等不良現象。傳統(tǒng)紙媒發(fā)表的網絡文藝評論,因發(fā)表周期較長,又因為某些評論者的“網絡鴻溝”和“代際局限”,導致靶向失準。不過線下評論的長處恰是線上評論的“短板”——線下介入網絡文藝評論的多為職業(yè)評論家、學院派或傳媒學人,他們一般都具有較好的理論修養(yǎng),注重理據充實,能對網絡文藝作品、文藝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專業(yè)分析,其評論成果以紙媒形式留存,影響力更為持久。

就功能效果而言,線上線下兩股評論力量有“在場”與“離場”之別,卻沒有高低輕重之分,兩者各有其長,又皆有其短,需要取彼之長,補己之短。線上的微評、段評、快評、彈幕等在保持其活力的同時,需要朝著嚴謹、規(guī)范、深入的方向努力,線下評論則需要從上網開始,從體驗出發(fā),由“走近”而“走進”網絡文藝現場,達成切中肯綮的內行批評。線上線下凝心聚力,攜手共進,就能打造出更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網絡文藝評論陣地。

不為低俗媚俗庸俗的作品應援洗地,也不為拜金主義的流量營銷推波助瀾

網絡文藝評論常以匿名方式在虛擬空間進行,它去除了“面具焦慮”,并具有放大效應。不過,網絡“二次元熱”引發(fā)的青少年亞文化已經形成令人憂慮的網絡輿情,如“飯圈”粉絲的非理性追星,成為某些自媒體營銷號煽動輿論、刻意拉踩、刷分控評以賺取流量的工具,亟須有正面的網絡文藝評論予以分辨和引導。互聯網是一個眾聲喧嘩的公共平臺,充斥各種話題和不同聲音,需要分清是非,激濁揚清,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以弘揚真善美,分辨假惡丑,不為低俗媚俗庸俗的作品應援洗地,也不為拜金主義的流量營銷推波助瀾。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為8.88億,占網民整體的87.8%。網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6.38億,占網民整體的63.1%。其中,電商直播用戶規(guī)模為3.84億,同比增長7524萬。這些龐大的數據表明,打造網絡文藝評論陣地,建設網絡文藝評論隊伍,把握網絡文藝評論的正確導向,已不僅僅是網絡文藝本身的需要,而且是關涉網絡輿情引導和新媒體陣地掌控,關涉國家文化建設和主流價值觀建構,關涉泛娛樂文化走向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等一系列重大原則問題。

網絡文藝評論要做好“剜爛蘋果”的工作,扶正祛邪,以剛健有為的“精神鈣質”增強評論的朝氣和銳氣,旗幟鮮明地反對去主流化、去價值化、去中國化、去歷史化,自覺抵制庸俗吹捧的不良風氣,同時也避免“棍棒”批評,營造風清氣正的評論空間,增強文藝評論的戰(zhàn)斗力和影響力。網絡文藝評論還要把尊重藝術規(guī)律、尊重藝術差異與把握網絡特點、發(fā)揚藝術民主結合起來,通過學術爭鳴形成評論共識,用有鋒芒、有溫度、有說服力的文藝評論,矯治網絡文藝的“價值偏失”,凸顯眾聲喧嘩中的主流聲音。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又切合網絡特點的評論標準,以構建網絡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tài),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fā)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同時著重強調,文藝工作的對象、方式、手段、機制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的格局、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文藝產品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這些變化在網絡文藝及其評論中有多種表現。比如,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的快速增長與評論的相對薄弱形成的“傾斜的文藝場”,已經造成網絡文藝“野蠻生長”而不時滋生行業(yè)亂象;對新興網絡文藝的認知局限和業(yè)態(tài)的不斷變化,致使一些人包括某些傳統(tǒng)評論家對這一行業(yè)產生隔膜、誤解或誤判,輿論環(huán)境和行業(yè)生態(tài)有待進一步調適和優(yōu)化;網絡文藝的商業(yè)基因及其市場經營,激發(fā)了行業(yè)的經濟驅動,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化產業(yè),但過度商業(yè)化也容易出現唯利是圖、利益至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劍走偏鋒;還有,網絡文藝評論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批評標準和評價體系,面對發(fā)展迅速、體量巨大卻又參差不齊、復雜多樣的網絡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時,或者無從置喙,要么隔靴搔癢,難以形成創(chuàng)作共識、評價共識、審美共識。

要解讀這些新變化、新現象,破解新難題,一個重要“抓手”是盡快構建網絡文藝評論的標準和話語體系。當一些網絡化的新話語表達成為網絡熱詞,網絡文藝的批評標準和話語體系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十分緊迫。

僅就網絡文藝評論標準而言,傳統(tǒng)的思想性標準和藝術性標準不可或缺,但動機上的功利和創(chuàng)作時的“趕更”心態(tài),讓思想性評價需考量“基于網絡語境”的思想性,而網絡文藝的娛樂本色則讓藝術性評價不可脫離“爽感”元素。還有如源于技術傳媒的網生性維度、依托市場績效的產業(yè)維度、聚焦傳媒效果的影響力維度,均是有別于傳統(tǒng)評價尺度,卻又是網絡文藝評論必須持論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又切合網絡特點的評論標準,以構建網絡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當是優(yōu)化行業(yè)生態(tài)、加強網絡文藝評論的又一進階。

(作者:歐陽友權,系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