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定位是新一代的智慧復合型圖書館。這里不僅是‘藏書樓’‘借閱室’,更是開放的文化藝術空間。”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
作為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上海圖書館東館目前處于內測和公測期,記者昨天首次走進內部空間先睹為快。據悉,該館將著力打造大閱讀概念,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閱讀內容、更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和更優(yōu)質的閱讀體驗,努力成為新一代的閱讀文化交流中心。當天啟動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公測項目專題活動——“樂聽閱享”,便是該館在大閱讀服務上的一次探索和創(chuàng)新。它由上海圖書館和典易影音推廣機構共同策劃,打造“一首曲,一套音響,一本書”的新融合模式,以每年40至50場鑒賞、導賞活動,搭建沉浸式樂讀體驗新平臺。全球頂尖的音響設備將在這里首發(fā),讓讀者第一批“嘗鮮”。
據陳超介紹,“用音樂推廣閱讀,用閱讀普及音樂”理念的生發(fā),首先基于上海圖書館的深厚家底。該館館藏老唱片總數達21萬張,涵蓋唱片誕生至今130多年幾乎所有代表作,從蠟筒到黑膠,無論品種還是數量,在國內圖書館界首屈一指。 淮海中路館舍對這些館藏作了很多整理和研究,也逐步嘗試面向讀者提供相關服務,比如音樂欣賞室、樂譜閱覽室、視聽閱覽室等,但遠遠跟不上上海這座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工作者的需求。“上海圖書館一直希望能夠利用東館建設的契機,把館藏資源優(yōu)勢以及服務的傳統(tǒng)進一步發(fā)揚壯大。”
而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對閱讀的理解也與時俱進,特別是全媒體、大數據等發(fā)展帶來全新的大閱讀概念,讓閱讀不限于視覺,向聽覺、觸覺等各個維度延伸。不久的將來,人類的五官或許都可以用于閱讀。而從紙質閱讀到數字閱讀的復合轉型過程中,其實人類閱讀的內容被大大地擴展,閱讀的對象越來越多元。這樣一種廣義的閱讀革命,催促著全世界的圖書館必須創(chuàng)新轉型,提供智慧服務。
從城市本身來說,上海具備深厚的音樂涵養(yǎng)。這里是中國唱片工業(yè)和近代流行音樂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亞洲地區(qū)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響樂團所在地。改革開放之后,這里相繼誕生了中國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普及性系列音樂會星期廣播音樂會和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戶外古典音樂節(jié)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jié)。近年來,上海著力打造亞洲演藝之都,“音樂人口”不斷增加,對音樂的需求越來越大。
“圖書館的初心是提升人的素養(yǎng)。”陳超認為,一兩百年前,這個文化素養(yǎng)僅僅是指人的讀寫能力,因為那個時候文盲很多,閱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如今,這個素養(yǎng)可能更多指的是藝術修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等。
基于這樣的需求,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打造成為一個以閱讀為核心的文化空間,擁有20余個主題館和功能區(qū)。以五樓的音樂主題閱覽區(qū)為例,一千平方米的空間分為閱讀區(qū)、展覽區(qū)和活動區(qū)。其中,閱讀區(qū)將陳列中外文音樂主題圖書及工具書約五千冊,樂譜約九千件,中外文期刊十余種。今年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誕辰290周年,展覽區(qū)的首個主題展將聚焦海頓?;顒訁^(qū)除了設置影音、音樂欣賞室,還配置有創(chuàng)作編曲、演奏錄制等特色服務空間。
據透露,上海圖書館東館建筑面積約11.5萬平方米,是國內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地上7層、地下2層,開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個,滿足每年200余場講座、上千場各類學術活動的文化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音樂主題之外,該館還設有美術主題和表演藝術主題空間。一樓能容納700多人的多功能現代劇場和地下一樓紅廳、黃廳、藍廳、綠廳四個特色服務空間,亦將為多樣化的閱讀提供舞臺。
“上海是一座人民城市,上海圖書館東館是一座人民的圖書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們圖書館人的使命。”陳超呼吁更多社會資源加入進來,共同參與該館的文化普及、藝術普及和科學普及,推廣全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