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點火發(fā)射,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相關資料圖)
此次發(fā)射的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艙段,也是首個科學實驗艙。后續(xù),問天實驗艙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進入問天實驗艙開展工作。
在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時刻,在中國航天發(fā)展的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都有南航人在背后默默助力。
南航自動化學院王莉教授領銜的“智能配電系統(tǒng)”團隊面向空間站等載人航天任務,開展航天器智能并網控制及保護技術研究。針對空間站組合體復雜構型后各飛行器帆板遮擋引起的能源均衡配置和使用問題,建立控制模型,將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技術應用于空間站系統(tǒng)各智能配電器中,實現功率的通斷控制和安全保護;采用智能并網控制技術實現空間站系統(tǒng)多飛行器之間能源系統(tǒng)并網供電,解決了能源的最優(yōu)利用和統(tǒng)一調配問題。
南航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占小紅教授團隊參與了長征系列多型運載火箭貯箱焊接結構研制任務,開發(fā)了跨尺度一體化建模與仿真技術,形成了火箭貯箱焊接應力與變形全局高精度調控策略,實現了5米級貯箱焊接變形小于千分之一,助力長征5B運載火箭順利發(fā)射。
南航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超級絕熱復合材料課題組陳照峰教授、楊麗霞講師開發(fā)的航天級輕質納米真空絕熱板,成功應用于我國問天實驗艙低溫實驗保冷設備。團隊歷經六年,經過上百次實驗開發(fā)出超低導熱長壽命輕質納米真空絕熱板,突破了氣相納米氧化硅微結構調控、復雜真空成型和封裝安裝技術瓶頸,確保了真空絕熱板性能長期穩(wěn)定,獲授權國家國際發(fā)明專利10余項。在相同保溫效果下,真空絕熱板厚度僅為傳統(tǒng)保溫材料的1/5~1/8,解決了問天艙保冷設備輕量化與小型化難題,提高飛船內空間利用效率,為飛船開展超低溫試驗提供了解決方案。
南航航天學院陳傳志副教授領銜研發(fā)的定向裝置油脂補加機構已應用于我國問天實驗艙的研制,該技術通過單驅多動純機械聯動潤滑方案,解決定向裝置傳遞鏈路復雜、摩擦大、誤差累積致油膜厚度控制難的技術難題,可實現了定向裝置隔離域面的分區(qū)精準潤滑,為我國實驗艙的研制貢獻了南航力量。
此外,還有很多南航師生參與了多項科研項目保障著空間站運行。比如航空學院文浩教授團隊“空間結構在軌自主組裝的動態(tài)控制”,航空學院余莉教授團隊“降落傘氣動減速技術研究”,姚衛(wèi)星教授團隊“空間站伸展機構疲勞評估與試驗驗證”,王志瑾教授團隊“空間站柔性太陽翼設計”,自動化學院吳紅飛教授團隊“空間站大功率電源系統(tǒng)”,機電學院田威教授團隊“核心艙復雜結構原位多機器人協(xié)同裝配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豐俊東副教授團隊“空間站工程航天醫(yī)學實驗項目”等多項課題,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占小紅教授團隊“飛船防熱承載結構精密激光焊接與高效增材制造技術”,航天學院陳金寶教授團隊“機械臂和展開機構”,航天學院王小濤教授團隊“空間在軌機器人”、電磁阻尼器高低溫測試系統(tǒng),陳傳志副教授“新型空間弱撞擊對接機構及其柔順控制技術”。
延伸:航天青年現場觀摩,點燃航天報國火種
為了讓青年學生近距離感受航天魅力,探索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歷程。問天實驗艙發(fā)射之際,南航航天學院組織“問天·啟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海南文昌觀摩學習,團隊于7月16日抵達海南省文昌市,18日觀摩長五B遙三火箭轉運,24日集中到文昌淇水灣觀摩“問天”實驗艙發(fā)射。
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同學們領悟作為航天青年的使命和擔當。看著火焰噴薄而出、火箭直插云霄的那一刻,航天學院2021級本科生翟昊璟感到無比的激動,為中國航天的傲人進步而自豪?!斑@次實踐活動讓我對于自己所學習的專業(yè)更加認可,也激勵著我要更加努力,為著航天報國的理想而不斷奮斗?!?/p>
航天學院2021級本科生王兆寓說,當天邊傳來一聲巨響,長五B遙三貫穿長虹,推動的是大國重器,撐起的是民族脊梁。一代代航天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境界,助力中國航天事業(yè)不斷取得突破發(fā)展。能親眼見證這幅畫卷是一份幸運,更是點燃了自己航天報國情懷的火種。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編輯:吳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