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qū)域 >

ofo去哪兒了 99塊押金能否要得回還是未知數

2020-08-03 11:08: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于“ofo去哪兒了”的問題似乎已成為了一個迷。

從ofo官網、公眾號、APP客戶端到公司辦公地點、供應商……幾乎所有公開渠道都無法追尋ofo公司的蹤影,ofo仿佛“人間蒸發(fā)”了一般。

而曾經遍地都是、風光無限的ofo小黃車,如今在街上也已鮮見蹤影。

ofo去哪兒了?

打開ofo公司官網,“讓世界沒有陌生的角落”的公司口號出現在首頁正中間顯眼的位置。

據官網信息顯示,在ofo鼎盛時期,它“已服務全球21個國家,超過250座城市,2億用戶”。

而如今,曾經隨處可見的小黃車已幾乎無處尋覓,關于ofo公司的去向更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一個大問號。

據多家媒體報道,幾乎在現有的一切公開渠道中,都無法再找到ofo的蹤影。ofo從官網、APP、乃至公眾號等都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公司仿佛一夜之間從人間蒸發(fā)了一般。

國是直通車記者嘗試在ofo的客戶端上與之聯系,但所謂的“在線客服”實際只有機器人客服千篇一律的回復,多次撥打官網上顯示的人工客服電話也久久無法接通。

在ofo小黃車微信公眾號近期推送信息顯示,其7月還發(fā)了廣告推送,但均是和共享單車業(yè)務毫不相關的營銷廣告推廣。對此,記者通過留言和致電公眾號運營主體等多種方式聯系,但也均未得到回應。

另據媒體近日實地探訪情況,此前ofo公開過的兩處辦公地點,包括位于北京市中關村的理想國際大廈以及位于臨近的互聯網金融中心,均已人去樓空,無處尋跡。

何時才能拿到錢?

ofo方面聯系不上,用戶關心的待退押金問題似乎也變得遙遙無期。

截至8月1日數據顯示,在小黃車APP上排隊等待退款的用戶已超過1667萬。即便是按99元最低押金金額計算,ofo待付的債務已多達16億元。

據去年有媒體通過每日實測發(fā)現,此前ofo小黃車的日均退款人數在3500人左右。如果以平均每天退款3500人的速度看,等排到最后一名用戶至少也得等上12年以上。

從貼吧、微博等平臺上網友的議論情況上看,有少數用戶在2018年期間通過人工客服獲得了押金退款,但近期拿到押金退款的用戶寥寥無幾。

除了用戶,等待“欠款”的還有ofo的供應商們。ofo運營出現問題后,各大自行車、貨運、零部件和廣告商們也紛紛提起訴訟,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

截至8月1日,企查查數據顯示,ofo的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執(zhí)行標的總金額約為5.36億元,其中,未履行總金額比例達95%。

經記者查閱,在裁決文書類型里以買賣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和服務合同糾紛為主,涉及的供應商也主要為一些物流企業(yè)、自行車技術提供商、制造企業(yè)和廣告?zhèn)髅焦尽?/p>

一家來自福建的物流企業(yè)負責人對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其企業(yè)曾負責ofo小黃車的物流運輸和裝卸搬運,目前待付金額達200萬元以上。但他表示,相比之下,這還只是“小數目”,其他供應商欠款多的則達上千萬,甚至更多。

對于未履約的合同,另一家位于四川的自行車供應商也對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自己也很無奈,“公司都沒有了,人也都聯系不上,不知道去哪里要賠償。”

你的錢還要得回嗎?

如果ofo一直不露面,是否就意味著用戶和供應商的金額就此打水漂?答案也和ofo的蹤影一樣充滿了未知。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因未發(fā)現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ofo的運營主體——東峽大通的終本案件(指被執(zhí)行人沒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法院裁定終止本次執(zhí)行程序)為227起,未執(zhí)行標的總金額約為 5.09億元。

多份合同糾紛的執(zhí)行裁定書中的內容也顯示,“通過法院財產調查系統對被執(zhí)行人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銀行存款、車輛、房產等進行調查,未發(fā)現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F申請執(zhí)行人暫不能向本院提供被執(zhí)行人的下落及其他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線索。目前該案不具備繼續(xù)執(zhí)行的條件。”

簡言之,在法院227起調查中,ofo名下均無可供支付的財產,并且現在各大供應商或起訴者都找不到ofo相關負責人。在此情況下,法院也只能先暫時宣布終結執(zhí)行程序,待申請執(zhí)行人發(fā)現被執(zhí)行人有可供執(zhí)行財產的,可再次申請執(zhí)行。

與此同時,法院也采取了相關措施,對被執(zhí)行人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高消費措施。

例如,在2018年12月,北京市海淀區(qū)法院就開始限制該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戴威不得實施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包括該公司和戴威乘坐交通工具時,不得選擇飛機、列車軟臥、輪船二等以上艙位;不能在星級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等場合消費;不能買房買車旅游等。

相比有一定資金規(guī)模的供應商而言,律師分析表示,普通用戶仍可起訴ofo,但考慮到后續(xù)相關法律費用,個人起訴成本會相對較高。而目前ofo已顯示“資不抵債”,人也不見蹤影,之后或許又是面臨漫長的等待過程。

從目前的情況看,或許等待是唯一能做的。這對供應商和用戶而言可能還尚存一絲希望。

近年來,為維持運營,ofo也確實嘗試了不少自救手段,包括銷售車身及APP廣告、上線購物返現、運營有樁車、公眾號推廣等。而從目前尚可使用的功能來看,APP廣告、購物返現及公眾號推廣業(yè)務仍在進行中。但至于后續(xù)如何發(fā)展,或許只能等ofo相關人員進行最新的回應。

“只要公司不破產清算,可能還有點希望拿回點錢。”一名ofo曾經的供應商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除了等,似乎也沒別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