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全面禁漁,只是保護長江的一個開始。為了守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為我國食品安全和綠色農業(yè)發(fā)展夯實基礎,眼下的轉型無疑是必要的。
據近日央視報道,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捕”的開局之年,“禁漁令”自1月實施以來,個別地區(qū)非法捕撈、偷捕現象依然猖獗。長江流域不少地方重點打擊了一批組織團伙作案和使用“電毒炸”“絕戶網”等惡劣手段作案案件。“十年禁捕”為全局計、為子孫謀,是逐步解決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透支、漁業(yè)資源貧瘠的客觀要求,是打破長江流域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生計困境的有效途徑。
長江全長6300 多公里,流域面積約180 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tài)河流,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周邊生態(tài)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永葆其生機和活力是一項千秋大計。
今年初,一則關于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刺痛人心。而這僅是已滅絕的長江生物鏈頂層珍稀物種之一。而那些尚未遭此不幸的魚類,日子也不好過,有的因人類活動不能洄游產卵,有的被“絕戶網”一網打盡,有的躲過了“大魚吃小魚”卻栽在了人類的“電毒炸”上……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長江流域有各類漁船16萬多艘、專業(yè)捕撈漁民30余萬人,而天然魚類捕撈年產量不足10萬噸,捕撈強度遠遠超過長江生物資源可承受的范圍。
全流域禁漁,是當下最有效的手段。事實上,自2003年起,長江實施每年三至四個月的禁漁期制度,涉及長江流域10個省(區(qū)、市),8100多公里干支流江段;2017年1月1日,四川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全面禁漁,為期10年,這是長江流域首條實施全面禁漁的一級支流,打響了全面禁漁第一槍。
然而,效果喜憂參半——喜的是,長江禁漁期制度實施17年,有效減緩了長江生物資源衰退的趨勢;憂的是,偷捕行為仍禁而不絕,使禁漁期的初衷和效果大打折扣,且現有的捕撈技術、網具較先進,開捕后短時間內就把禁漁期積累的一點點“家底”消滅殆盡,嚴重影響魚類繁殖保護效果。全流域禁漁,是迫不得已。
而實施全流域禁漁,最關鍵、最核心的是要解決好幾十萬漁民的生計問題,引導其轉變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有的地方在幫助漁民上岸、轉型轉產方面想了不少辦法。比如,開展技能培訓,讓漁民有傍身之技,為“闖出去”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開辟道路;就地轉產,從漁民變果農、變養(yǎng)殖戶,或者以保護漁業(yè)資源為前提,搞水產養(yǎng)殖、垂釣園農家游等;提供公益性崗位,讓轉型漁民擔當護漁員、護航員、引航員等。
收入穩(wěn)則人心穩(wěn),人心齊則泰山移。“禁漁令”叫停了數十萬人的傳統(tǒng)謀生手段,也觸動了整條漁業(yè)產業(yè)鏈的敏感神經。能否在轉型轉產中創(chuàng)造出更高附加值的產業(yè)鏈,關乎該傳統(tǒng)就業(yè)形態(tài)下的百姓切身利益能否保障,關乎禁漁舉措能否長久地涵養(yǎng)長江流域生機。期待各地能夠從當下的大江大湖治理中分享經驗、互相借鑒,在提高打擊違法捕撈活動力度的同時,打造好“岸上的民生”。
十年全面禁漁,只是保護長江的一個開始,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但為了守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為我國食品安全和綠色農業(yè)發(fā)展夯實基礎,眼下的轉型無疑是必要的。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還長江一片安寧,不僅僅是為了幾條魚的生存,更為了我們每個人對“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