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金融 >

從長期視角看人民幣匯率走勢 新興市場帶動了歐洲經濟

2020-11-06 08:52:10 來源:經濟日報

就美元周期與人民幣匯率,我想探討長期的觀點,而非短期。先講一個常識,匯率本質上是兩國貨幣的對比,所以局限于討論任何一國都有問題,即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只關注一國是不夠的。假設人民幣替代了美元,將會對原有的分析框架形成較大的挑戰(zhàn)。短期市場形成了共識,即認為10年、8年人民幣是無法替代美元的,但是看長期就不一定了,這個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這個問題變得復雜化。

我分享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國際貨幣體系不出現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美元指數本身的周期性波動是非常明顯的。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基本滿足7年升值、10年貶值的周期。在這個周期中,我們想揭示它何以形成的,即為什么不是3、4年升,2、3年貶,究其原因是美元周期長期的規(guī)律不取決于短期的貨幣政策等變量,它的根源在于生產要素,而生產要素在新興市場與美國之間存在天然的分配不均。美國的比較優(yōu)勢是科技和資本,新興市場的比較優(yōu)勢是勞動力和資源。在美元的貶值周期,新興市場的勞動力和資源的生產要素占優(yōu),資本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在美元的升值周期,美國的科技和資本的生產要素占優(yōu),資本回流美國。多數觀點指出美元指數的主體是歐元,但就長期而言歐洲經濟與新興市場存在較大關聯度,所以本質上是新興市場帶動了歐洲經濟,進而導致了歐美經濟的差異化。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基本符合這個規(guī)律。1973年至1978年,美元是趨貶的過程,資本流向拉美。1978年至1985年,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加息,使美國的資本要素占優(yōu),資本流向美國。1985年至1995年,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憑借勞動力的優(yōu)勢吸引資本流入。1995年至2002年,互聯網革命催生的新技術廣泛運用于市場與生活,資本回流美國,科技創(chuàng)新取得較大突破。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2002年中國加入WTO,金磚國家誕生,共同使得新興市場在2002年至2011年間處于占優(yōu)周期。

2011年底至2018年底,這是最近的一次美元弱升值周期,主要原因是美國誕生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創(chuàng)新科技,或者可稱為再工業(yè)化過程,即生產型服務業(yè)領域出現了較大發(fā)展,但這僅是表象,本質上美國并未出現完整的科技革命。所以,美國相較于新興市場的優(yōu)勢弱于前兩輪,這就決定了此輪美元的升值周期也并不會強。

事實上,這一輪美元的貶值周期2年前便已開啟,未來應該能持續(xù)7―8年。這個過程實質是美國的科技周期被證偽,資金重新流向具有勞動力優(yōu)勢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過程。所以我們主要看好三個國家的本幣的升值,分別是越南、印度和中國。越南和印度主要是依靠人口數量紅利,以及低端勞動力的優(yōu)勢;而中國則主要依靠人口質量的優(yōu)勢,即我國憑借高技術和高學歷勞動力形成了人口質量的占優(yōu)優(yōu)勢。這個過程決定了人民幣將會間接升值,但幅度不會太大。同樣,我們認為美元未來的貶值周期幅度也不會太大,目前美元指數處于90至95,7至8年后,美元指數或將跌至70至75,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或處于5.8至6的區(qū)間。當然中間可能會有波動,如中美博弈將導致人民幣階段性貶值,但是長期而言,人民幣升值的確定性是比較強的。

待7-8年結束之后,再往后推10年,即未來接近20年左右的周期應該是科技周期,它一定會使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結合體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最近資本市場討論比較多的自動駕駛汽車的推進,實際的推進進度是快于市場預期的,這就是前瞻性的信號。